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行阴十魔(下)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在这个定中,这一切修定的善男子,‘坚凝正心’:他坚固他这一种定力,‘魔不得便’:因为他坚固定力而有正心,所以魔王就没有办法了,魔术已穷。虽然魔术已穷,可是他心里又生出来自心的魔。这自心魔呀,是最不容易降伏的。 他‘穷生类本’:穷这一切十二类众生的本元,‘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他观看十二类众生,幽隐而清轻的这个本性,这个本性就是行阴。行阴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微细的动相。‘于无尽流,生计度者’:这微细的动相,就像水波浪源源而来,这种流是无穷无尽的。他在这个时候,就生出来一种计度。什么计度呢?‘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就生出这一种死后有相的计度。他认为死后也有相,所以又生了一种颠倒的思想,颠倒的心。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生出这种妄执的这一等人,他或者自己就执著,要坚固自己的身体,他说这个四大之色都是我。 ‘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者见著我自性圆融无碍,十方的国土,都在我这圆融性里边包括著。他就说我有这个色,有什么色呢?有大色。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者他说这是一种前缘,随著我这么回复,也就是来回来回这么周而复始的。他说这四大之色都属于我的,‘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或者是我所依的;在这个行阴中相续,他说我在这个色的里边。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皆计度言’:前边所说这个色和前边的缘,这有四种。他说四大之色都是属于我的,四大之色就是我。又说这个色在我中,我大色小;这个色是小,我是大。又说离开我,无色。总而言之,他这个就是乱讲,讲的都是不合理的,有四种。从这四种,他就计度,‘死后有相’:他说死后是有相的。 ‘如是循环’:他像前边所说这个道理,这么循环,来回来回地转,在色、受、想、行这四个里头,每一个里头都是有四种这样的理论,‘有十六相’:所以四四一十六,就分出来有十六种的相。在这色、受、想、行和地、水、火、风之间,他分出有四四一十六种相。根本你就不要问他,这个相是怎么样子分的,它根本就不合理的,没有道理的。所以我也弄不清楚它,因为它根本就不清楚。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从此或计’:从这四四一十六相,他看色、受、想、行这四阴,各有四相,这地、水、火、风和色、受、想、行,每一个有四相。所以从这个地方,他或者就计度,‘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他说烦恼永远是烦恼,菩提也永远是菩提;烦恼即菩提,这是不对的。 ‘两性并驱’:这两种性是并行不悖的。并驱就是并行,并行而不相悖的。‘各不相触’:就是并行而不相悖,它们两个是合作的。根本这是不对的,根本就没有这个道理,他就这样讲,为什么他这样讲?就因为他惑菩提性了。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由前边色、受、想、行这四阴,四四变成十六相,他这样计度,就说‘死后有故’:死后是有形相的。‘堕落外道’:所以他就堕落到外道里头了,‘惑菩提性’:也是迷惑了他本有的菩提觉性。 ‘是则名为第六外道’:这一种的人就给他取名字,叫第六种的外道。‘立五阴中’:在这五阴里头,这说是五阴,实际上就是四阴,这只是举五阴的名字。就在色、受、想、行里边,没有识。‘死后有相’:他说人死后还有形相的。‘心颠倒论’:这个心颠倒不正常,他立这种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修这种定力的这一些人,‘坚凝正心,魔不得便’:有这一种坚固的定力,又有智慧,所以魔就不得便。但是他这个智慧,不是究竟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不过魔王是没他法子了。但是他那自心魔,还不能降伏。 ‘穷生类本’:穷一切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他观看一切众生幽隐而清轻的这种根性,‘常扰动元’:在这个里边有微细的动相,‘于先除灭色受想中’:在先前除灭的这色受想三阴里边,‘生计度者’:他又生出计度来了。‘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这个人会堕入死后无相,他就说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这种的论议。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消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见其色灭’:见到这个色阴灭了,‘形无所因’:他这个身形无所寄托了。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观这个想阴灭了,想阴没有了、破了,这个心也无所系了,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挂著这个心了,妄想也都没有了。 ‘知其受灭,无复连缀’:知道这个受阴灭了,和外面就没有什么连缀了,也没有什么联系,没有什么联络了。‘阴性消散’:色、受、想这三种的阴性都消散了。‘纵有生理’:纵然有少少的生理,就是有这个行阴,‘而无受想’:也没有受,也没有想了。‘与草木同’:因为没有受,也没有想了,他觉得自己和草木是一样了。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他说现前这个色心。这个质,不是单单指的色,也指的心。他说有形质这种的色心,这种色现前犹不可得,现在也没有了。他这就是色、受、想、行四阴,前边那儿他不是说形同草木吗?草木就没有知觉,那么现前在生的时候没有,现前犹不可得,现在什么都没有了,都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那么生前都没有相了,求这个实在的形相,都了不可得,死后又怎么可以有诸相呢? ‘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因为这个就推勘检校,就这么翻过来看,调过去看,来回研究这个问题,说生前没有相,那么死后怎么会有相?死后也没有相。色、受、想行这四种,生前也没有相,死后也没有相。 ‘如是循环,有八无相’:来回这么推求,他变成了八种无相。色、受、想、行,在生有四种无相,死了也是四种无相,都没有的。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从此或计’:因为他推求这四种都无相了,所以根据这八种无相的道理,他就或者计度了,‘涅槃因果,一切皆空’:他说也没有涅槃,也没有因果,拨无因果。啊!要是这样子,人都不要修了,也不要什么成佛了。为什么呢?他按著这种理论,什么都没有的,‘徒有名字’:只有这么一个名字,‘究竟断灭’:究竟都是没有的,他就这样讲。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由这个,他计度‘死后无故’:他说死后什么也没有了,一切都空了,‘堕落外道’:就堕落到一种外道,‘惑菩提性’:也是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七外道’:这个叫做第七种的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在这个五阴中,他说死后无相。‘心颠倒论’:他的心有这一种颠倒的论议。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修定力这一切的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坚固他的定力,而有正心,这个魔没有办法他了。可是自心魔呀,是很不容易降伏的。‘穷生类本’:他穷尽了一切十二类众生这个本元,‘观彼幽清’:观看彼幽隐而清轻的这个心,‘常扰动元’:在这时候,行阴里边有微细的动相。 ‘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在行阴存在的这个地方,受、想这两阴都灭了,‘双计有无’:这时候,他又说是有,又说是无;又说是无,又说是有。‘自体相破’:他的自己都弄没有了,自己也不存在了。你说是有,他自己是有了;说是没有,他自己都没有了。这个自体相破了,自己都破了,自己就把自己的这种理论都不成立了。 ‘是人坠入,死后俱非’:他死后也没有‘有’,也没有‘无’。那你说有个什么?也没有个‘有’,也没有个无’,那么说这就是中道了?不是的。他根本也不讲中道,也没有中道的。因为这样,所以这就错了。‘起颠倒论’:就颠倒了。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色受想中’:他在色、受、想这三阴都破了这个里边,‘见有非有’:他见到这个有,又不是有。‘行迁流内’:在行阴迁流有微细的动相这里头,‘观无不无’:他看见没有,又好像有。所以这也不是有,也不是无,他建立这种的理论。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好像前边,他说观看这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这一种的情形,‘如是循环’:他来回来回这么循环推求这个道理。‘穷尽阴界’:对色、受、想、行这四种阴界,他都穷尽了,就把它研究、追究,翻过来,调过去,互相这么研究。‘八俱非相’:他说这八种都是没有相,‘随得一缘’:他就得到一个答案,‘皆言死后,有相无相’:他说死后,色、受、想、行也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这有相无相。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讹,可以说是改变,也可以说是讹错。他又研究行阴的这种性质。因为行阴有一种微细的动相,迁流的缘故。这个性迁讹,它迁流而讹变。 ‘心发通悟’:在他心里发出这一种的邪通邪悟,他就判断,‘有无俱非’:有相、无相,都没有。那么都没有了,是不是中道呢?不是,因为他不明白中道了义的道理,所以他也不讲中道,只讲有无。因此他就‘虚实失措’:也不是虚的,也不是实的。你说实的,他又说非实;你说虚的,他又说非虚。所以他这样非实非虚,非虚非实,这都失措。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由上面这种种的计度,所以他说‘死后俱非’:也有相、也无相。 ‘后际昏瞢’:这个行阴的后际,他也不知道,‘无可道故’: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指出来、说出来的。 ‘堕落外道’:于是乎,这也堕落到外道里头去,‘惑菩提性’:迷惑菩提的本性了。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这个就给他取个名字,叫第八种的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在这个五阴中,他说死后也有相、也无相。‘心颠倒论’:他这个心非常颠倒,就立出这么一种的论议来。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修定的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坚固这定力,而又有一种正心,魔就没有办法来扰乱他。 ‘穷生类本’:他研究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观察这种幽隐清轻的体性,‘常扰动元’:这时候,在这行阴里边有微细的动相。 ‘于后后无,生计度者’:在行阴的后边,他观察不到有什么境界,所以就生了一种计度。‘是人坠入,七断灭论’:这个人就会堕入这七种的断灭论。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 ‘或计身灭’:或者他计度这个身,在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再加上六欲天,所有有身的这种众生,这个身他观察它将来是灭的。 ‘或欲尽灭’:或者是在四禅天的初禅天,他欲尽灭。初禅天是离生喜乐地,离这个众生的染污,而生出一种喜乐,这叫离生喜乐地。 ‘或苦尽灭’:或者在二禅天,他苦尽灭。二禅天叫定生喜乐地,这时候有一种定力了,生出一种欢喜。 ‘或极乐灭’:他计度或者三禅天这种极乐的境界也会灭的。那么三禅天就叫离喜妙乐地,离开欢喜,而生出一种妙的快乐,这是三禅天。他计度这三禅天也会灭的。 ‘或极舍灭’:或者他计度四禅天这个舍念清净地,也会灭的,他生出这种计度。 ??????????? ※??????????? ※??????????? ※ 光阴是过得非常快的,在不知不觉把暑假的时间就过去了。在中国孔子说过,这个人生就好像流水似的,川流不息,过去时光就不会再回来了。 又有的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这一寸的光阴,就好像一寸黄金那么样宝贵。可是这黄金,你若丢了,还可以想法子再把它找回来;这光阴过去了,就没有法子再把它找回来了。由这样看来,这光阴比黄金更贵重。所以在佛教里说:‘一寸时光就是一寸的命光。’这个时光已经过去了,这个命光也就少一点。所以才说:‘时光减处命光微。’时光减少了,命光也就少一点了。所以我们对这时间一定要看重了,不要把它随随便便地就放过去了。 在我们这个暑假的时间,由早晨六点钟就开始,或者打坐,或者研究佛经。那么由早晨到晚间九点钟这段时间,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地去用功修行,我相信在这个期间,比这个黄金更贵重,比钻石也更有价值,所以大家能以在一起闻薰闻修。在我们每个人生命里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一个时间;可惜这个时间不太长,那么转眼之间就过去了。过去了,可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学的佛法,在每一个人的脑筋里头,在每一个人的八识田里边,都种下去一个宝贵的金刚种子。那么这个种子种下去了,等到将来一定会结金刚不坏的果。金刚不坏的果就是佛果,就是成佛。 那么在什么时候成呢?这就看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耕耘灌溉。这个种子种下去了,但是好像种田似的,种到地里头,你必须要譬如给它灌一点水,除一除草,把这个地耕得掀腾起来。那么你把这个地的草除去,就是怎么样呢?怎么样叫除这个草呢?就我们每一个人要时时刻刻防微杜渐。 怎么叫防微呢?防微就是防备、预防这个微细处,我们的心念不要打妄想,不要令它生很多杂念。不要有妄想,不要有杂念,这叫防微杜渐。防就是防备,防备著这个很微细的念头生起来;杜渐就是杜绝,杜绝这一切的妄想,这个妄想把它没有了。 这是每一天这样地用功,每一天这样去修行,栽培灌溉。就好像种田,我灌一点水,我再把这个地收拾得没有草,那么一天一天的,你这个金刚种子种到地里去,就生这个菩提的芽。你菩提树生出来了,这就是菩提芽生出来了;菩提芽生出来,将来就结菩提果。可是你要保护这个菩提芽,保护这个菩提果,你不要也不管它了,也不灌水,也不去栽培它,那么它就会枯槁了,会干了。 你能以灌溉,怎么叫灌溉呢?你就天天学习佛法,用佛法的法水来灌溉这个菩提芽,那么这样呢,久而久之,你这个金刚的果也就会成就了。 如果你过去了这个时间,就不继续地理它,这个金刚的种子种下去了是种下去了,它也不容易生出来的。你必须要好好地保护著你这个金刚的种子,不要再做以前所欢喜做的事情,就是要守规矩——循规蹈矩,不要再像以前那么样子不守规矩,做一些个不守规矩的事情。那么你守规矩,这就合佛法,不守规矩就不合佛法,所以我们做人一定要循规蹈矩,要依照规矩去做去,不要太放逸了,不要太浪漫了,这是我对每一个人的期望都是这样子。 在这个暑假的期间,讲这《楞严经》,这一定是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经耳朵一听这个经典的道理,永远在你八识田里边,有这种菩提的种子。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消灭。灭已无复。 ‘如是循环’:像前边所讲的这七处,他这么循环推究。‘穷尽七际’:他把这七个地方都研究遍了。‘现前消灭’:现前也没有什么相,‘灭已无复’:那么已经灭了,也不会再生出来,不会再有的,所以这是七种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由前边这七种的推究,穷尽‘死后断灭’:他说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就断灭了。‘堕落外道’:这种的人就堕落外道里边,‘惑菩提性’:对菩提正觉的性迷惑了。 ‘是则名为第九外道’:这种的人就名叫第九种的外道,‘立五阴中’:在色、受、想、行这五阴里边,他立这种‘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在修定的里边,这一切的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他有坚固的定力和纯正的正心,所以这魔王也没有法子他。 ‘穷生类本’:他穷究十二类众生的本元,‘观彼幽清’:观看众生幽隐而清轻这种的心,‘常扰动元’:这个微细的动相。‘于后后有’:在行阴以后,他又观见有了。‘生计度者’:他因为这个行阴念念迁流不停,他就认为是有了,所以生出一种妄执的计度。‘是人坠入,五涅槃论’:这个人就堕入这五种涅槃的论里边。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或者他以欲界天,做为一个正当的转依。他到那个地方去,以欲界做他所依的一个处所。为什么呢?他‘观见圆明,生爱慕故’:他因为看见欲界天有一种圆明的体相,就生出一种爱慕,生爱著了。所以,他就要到那个地方,以欲界做为他的一个归宿,做为他涅槃的处所。因为他以为这欲界是真正乐的一种境界,所以他就生出一种爱慕的心,以这欲界做为他的涅槃处。 ‘或以初禅’:或者他觉得初禅天这一种天人,‘性无忧故’:因为初禅是离生喜乐地,离开众生的忧恼了,生出一种欢喜,所以他说性无忧故,因此他欢喜生到这个地方。‘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者有一等人修到二禅天,他二禅天这个定生出来了,是定生喜乐地。‘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者以为三禅天非常快乐,遂心满愿,他要以三禅天做为他的涅槃处。‘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或者他以四禅,苦也没有了,乐也没有了,苦乐双亡,再不轮回到这个三界里来。这个舍念清净地,是非常清净的,所以他欢喜以这个地方,做为他涅槃的皈依处。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他迷惑这有漏的天,本来这个天都是有漏的,他就认贼作子,认为这是无为,做无为的来解释。 ‘五处安隐,为胜净依’:他觉得这五处都非常安稳,为一种特别殊胜清净的所依处。 ‘如是循环’:他像这样子来周而复始地循环。‘五处究竟’:他认为这五个地方都是究竟处,都是可以涅槃的。他这也是因为不知道这个天都是有漏的。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由以上这五种的计度,他现出五种现前的涅槃,这种的计度,‘堕落外道’:就堕落到外道里头,‘惑菩提性’:迷失了菩提觉性。 ‘是则名为第十外道’:这种就名叫第十种的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在五阴的里边,他立出五种现在涅槃,这种颠倒不正确的论议。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像前边所说这十种静虑的狂解,这种不正确的误解,‘皆是行阴’:这是什么毛病呢?这都是在行阴没有破的时候,‘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你修行,这定力和行阴互相来交战,如果你自己这种正知正见胜了,那么就可以打破这种关头;行阴如果胜了,你就著魔了,所以现出来这种狂解狂悟。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众生顽迷不悟,他自己也不想一想自己是个什么人,是个什么根性?‘逢此现前,以迷为解’:遇到这种的境界现前,以迷为悟,本来是迷,他自己因为也没有明师指点,也没有善知识教导,所以自己就以迷做为他的解释了。 ‘自言登圣’:自己说自己证圣果了,自己说自己开悟了,自己说自己成佛了。‘大妄语成,堕无间狱’:这真是,真真实实地打大妄语。既然打真大妄语,那么一定是要堕无间地狱的。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阿难,你们在会大众,必须把如来我所说的话,等我将来灭了之后,传示给末法时代一切的众生。‘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普遍令所有的一切众生,明白这个道理。 ‘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不要令自心魔——自己生起来这种深的孽,造这种孽。孽,也就是业,起这种的罪业。‘保持覆护,消息邪见’:你们保持佛法,拥护佛法,把邪见消灭了它。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你们教末法这一切众生,身心都开觉这真正的了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对于这无上的道果,不遭受枝末。枝末就不是根本的法。不遭受尽去求末梢的法,而不求根本的法。遇著歧路,这歧路就是不知道走哪条路是对的。 ‘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不要令这一些个心里祈求无上觉道的人,得到一点点,就知足了。 ‘作大觉王,清净标指’:应该做大觉之王,做一个清净的榜样,清净的模范,清净的领袖。不要得少为足,应该向前加功进步。 |

版权说明
1、《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行阴十魔(下)》一文由本站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